sspai.com/post/78510
1 Users
0 Comments
1 Highlights
0 Notes
Tags
Top Highlights
万里挑一,只为投你所好,以长汝智。 其运作核心是基于个人喜好的相似度推荐算法,无疑与RSS的理念背道而驰,好像不过是在构建信息茧房,久必食之无味。此话未免言之尚早,且听我徐徐道来。关于RSS是否真的能破除信息茧房、抵御算法侵袭这类大问题,此处且按下不表。 至少,同样作为 RSS 用户的我,最普遍的体验就是看下标题,标记已读,寻找下一篇,如此循环往复,像极了敷衍批阅奏折的昏君。当然你可能会质疑说,那不过是因为我订阅源过多、注意力涣散、心浮气躁、时间紧迫诸如此类。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设想一个过于理想化的读者,可以不被自己甚至尚未察觉的喜恶/偏好左右从而始终对任何新鲜事物保持强烈至少是同等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无疑在逃避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你如何精简信息源,如何利用关键词过滤,你始终无法控制信息源的内容生产本身,即无论这个信息源对你而言多么重要,它总是有可能生产些你其实并不感兴趣而自觉或不自觉就舍弃的内容——这既是 RSS 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信噪比始终存在,而相似度算法的优势至少在于更可能迅速抓住你稍纵即逝的好奇心、求知欲,至少无疑是某些难以集中注意力长时间阅读的读者的福音。不妨设想一下,假设某个 RSS 源产生的信息几乎正是你所喜好的(我认为此处区分喜好与需要,无关宏旨),这同相似度算法提供的内容有多大的本质区别,在我看来仅仅信息来源是否单一的形式差别。相较而言,如果总是不经意就习惯了在 RSS 阅读器中走马观花,迅速游走,耐心与专注必然逐渐枯竭。 那么我们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对推荐算法爱恨交加、避犹不及?一方面的确与所谓隐私、用户画像有关,另一方面我想我们真正害怕是我们自己而非算法本身——我们害怕自己成为推荐算法哺育下的那个单向度的自己,又或者说对过于亲近自己的天然恐惧。与之对照的 RSS 用户的微妙的心理活动则是,你越是加速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越是恐惧错失人生诸多可能性。对此,我做了以下简单对比: 结论或许是折中方案:从灵活的推荐算法中不断优化已有的RSS源
Glasp is a social web highlighter that people can highlight and organize quotes and thoughts from the web, and access other like-minded people’s learning.